夏季的草原,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草香。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滿族屯滿族鄉牧民蘇道一大早就架起鐵鍋煮上了羊肉,又把采來的韭菜花做成醬,妻子白薩仁還為行將到來的遊客預備了粽子。
在端午假期,每天都有二三十名遊客到蘇道草場玩耍。這個距離中蒙邊境40多公裏的牧民家庭,一向過著遠離城市喧囂的靜謐日子,一個月前他們開端將自己的日子分享給天南海北的遊客,在自家草場辦起了牧家樂。
「我家雖然在草原深處,可是靠近公路,在公路上就能看到家裏的蒙古包。」白薩仁說,「今年旗裏大力開展草原生態遊,我和愛人看著鄰近的好山好水,也想好好幹一場。」
為了在開展旅行的同時也保護好環境,蘇道將自家草場分為三部分:靠近蒙古包的一小片用於遊客活動,稍遠處還有打草區和放牧區。他們供給的旅行活動是和草原日子相適應的剪羊毛、撿牛糞等「當一天牧民」體會。白薩仁說,這片草原是咱們祖祖輩輩的家,開展旅行是想讓更多人來感觸草原的美,而不能破壞草原的美。
在草場,有的小遊客背著小筐、拿著叉子,蹦蹦跳跳去撿牛糞,有的遊客在白薩仁的協助下剪羊毛,還有的遊客騎著蒙古馬馳騁。「這正是草原旅行的精髓。」來自北京的遊客趙院青說,「不改動牧民的生存現狀,咱們也能感觸最實在的草原遊牧文明。」
科右前旗委書記孫書濤說,如今旅行體會項目很受遊客喜愛。今年以來,科右前旗積極整合文明旅行資源,依托良好的天然生態環境、人文活動環境等資源條件,探索「旅行+牧業」「旅行+農業」「旅行+林業」等開展新模式,推出民俗體會、草原宿集、森林康養等特征體會活動。
一個月前,科右前旗察爾森鎮迎來了稻田插秧季,參加插秧的除了有當地農戶,還有遠道而來的遊客。挽起褲腿走入稻田,來參加「插秧節」的遊客們通過插秧、稻田摸魚等活動感觸到了特征鄉村旅行的趣味。
興安盟坐落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帶,是黃金水稻栽培帶,其中科右前旗水稻栽培面積達13萬畝,察爾森鎮正是優質水稻栽培區。察爾森鎮黨委書記王銀寶說,以前依托水庫開展觀光旅行,遊客們看完景就走了,現在環繞水稻推出體會遊、科技遊,遊客來了還想來,有遊客說秋天還要來慶祝豐盈節,親手收割夏天種下的水稻。
體會式的旅行活動,不僅為遊客帶來驚喜,也降低了對環境的打擾。老牧民白道爾吉說,以前搞旅行先要蓋漂亮的房子、買先進的設備,這些觀念都過期了,現在看來,生態環境好才是咱們最大的財富,是咱們給遠方來的客人最寶貴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