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我國北部邊疆地區,毗連俄羅斯和蒙古國,邊境線長達4200余公裏的內蒙古何以成為向北敞開的重要橋頭堡?
近來,我國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內蒙古自治區滿洲裏市,為內蒙古打造對外敞開新高地給出答案——「破然後立。」
「破」與「立」:向北敞開新格式內蒙古在歷史上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和「萬裏茶道」的重要樞紐和通道,現在更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是我國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門戶。
在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包獻華看來,內蒙古地處「三北」,外接俄羅斯、蒙古國,具有開展沿邊敞開的共同優勢,是我國向北敞開的前沿。「這就是內蒙古以高水平、全方位對外敞開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開展的最大底氣和優勢。」
數據核算,現在,內蒙古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交易往來關系,對外敞開口岸增至20個,始發和過境中歐班列分別達到300多列和7300多列,成為我國口岸最多、邊境陸路口岸貨運總量最大的省區。
然而,盡管內蒙古敞開型經濟開展勢頭良好,但外向型經濟開展水平仍比較低,敞開能級和質量仍有很大提高空間,「大破大立」才能翻開向北敞開新格式。
以我國最大陸路口岸城市滿洲裏為例,滿洲裏市委書記於偉東介紹,該市承擔著中俄交易60%以上的陸路運送任務,培育形成了以「蘇滿歐」為代表的57條中歐班列線路。
在「一帶一路」的建議提出後,滿洲裏充分利用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地緣優勢,繼續完善國際聯運網和口岸集散網。
2022年,滿洲裏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4818列,同比增加40.7%;截至2023年4月16日,滿洲裏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開行累計打破20000列。
「雙方」與「多邊」:沿邊敞開新機會跟著共建「一帶一路」加速推動,我國對外敞開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歪斜,向北敞開延伸拓展到蒙古國、俄羅斯、中亞、西亞、東北亞以及歐洲,這給內蒙古帶來史無前例的開展機會和空間。
內聯外延是關鍵。深度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造,面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長江經濟帶和歐美、東北亞、中西亞等國內外市場……內蒙古正在打破固有外貿經濟格式,向「國內國際雙循環」邁進。
國家開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宋葛龍認為,應當統籌推動陸上、空中、海上、網上4條「絲綢之路」。
「疏通北向、西向、東北向物流通道,提高中歐班列開行頻次、擴展班列覆蓋範圍、強化貨源集並才能;加速內蒙古至歐、美、俄貨運航線,開展航空快遞運送事務。」宋葛龍說,同時,積極對接「絲路海運」,支撐鐵海聯運班列開展;推動大數據、雲核算等基礎設施建造,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區域數據中心。
泛口岸經濟:外向型經濟新起點泛口岸經濟建造要著力提高工業集合才能,積極承接工業轉移。在宋葛龍看來,作為能源大省,內蒙古要打造我國北疆能源資源保障基地,並建造中蒙俄跨境工業鏈關鍵環節總部基地,將供應鏈環節留在國內,打造面向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區域性科技立異先行區。
我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更期望內蒙古能敏捷習慣服務交易的開展趨勢,在數字經濟、數字交易的開展上下功夫,通過網絡徹底實現交易價值,為開展外向型經濟賦能。
包獻華對構建全方位敞開格式充溢期待,「力求到2025年,內蒙古的口岸進出口貨運量打破1.2億噸,進出口交易額達到2100億元;到2035年,基本建成聯通內外、輻射周邊,資源集集合散、要素融匯融通的全域敞開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