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科技人物 > - 正文   [返回]

  
相关信息

·林鸿宣:誓干一辈子水 ..
·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 ..
·郑大校长申长雨当选中 ..
·郭光灿院士:祖国将我 ..
·李政道沪上开讲 寄语 ..
·董申保院士:向我的老 ..
·华裔科学家潘忠礼:以 ..
·唯一存世的莎翁肖像画 ..
·华裔电机工程学家卓以 ..
·王鹏新:描绘遥感测旱 ..

省农业科技专家建言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6-30 20:37   浏览:次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河南有1亿人口、1.18亿亩耕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承担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要责任。当前,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委明确提出,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

  河南省科协主席、党组书记李建中在省科协七届四次全委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安排部署今年工作时强调,河南是粮食主产区,中原经济区建设,不能牺牲农业和粮食,科协要围绕“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开展研讨,积极建言献策,为提升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与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与准备,9月16日,河南省科协与省农业厅联合举办了“河南省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讨会”,农业科技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讨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如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问题。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科协名誉主席、省农学会会长范濂,省科协副主席谈朗玉,省农业厅副巡视员张立秀出席会议。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刘发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吉庆,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田建民,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主任张传伟等专家围绕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河南省省直有关单位与农业科技战线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河南省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讨会现场(河南省农学会 提供)

刘发魁: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问题


  形势介绍:“事实和历史证明,粮食不仅是商品,而且是武器。”

  刘发魁报告的开头,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一句话来说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曾毫不掩饰地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全球粮价总体上涨83%,有20多个国家因粮食问题引起政局动荡。粮食价格戏剧性变化(过山车)的导火索是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实质是把出口的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

刘发魁在研讨会上作报告(河南省农学会 提供)

  “事实和历史证明,粮食不仅是商品,而且是武器。”可见,粮食安全对于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吃饭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事关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政局稳定。因此,粮食问题不能仅靠市场来解决;粮食问题不仅是农民的事,更主要是国家责任;欲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兼顾种粮农民增收问题。而事实上,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在发展目标上并不完全一致,国家高度关注保障粮食安全,地方政府则更注重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农民更关注自身经济收入,如何在利益上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使粮食主产区的政府感到抓粮食生产不吃亏,农民感到种粮有收入,从而形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合力,是其关键所在。

  问题分析:粮农收入低,差距大,积极性下降;粮区比较效益低。

  国家农业部和统计局根据主要粮食产品产值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全国市场内粮食产品输出能力等指标,确定东北三省、河南、河北等13省为我国粮食主产区。

  刘发魁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2008年相比2000年,河南52个产粮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由160.07元、427.25元扩大到618.43元和925.19元。二是种植业收入比重不断降低,农民务农种地积极性下降。三是粮食核心区经济发展落后、财力窘迫。8年间,河南52个产粮县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由160.55元、957.67元扩大到783.1元和4403.21元。四是经营规模狭小,制约了种植效益的提高。据在主产区调查,2008年纯种粮农户劳均年纯收入1300元,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农户劳均4500元,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年收入9600元。照此计算,1个纯种粮的劳动力经营40亩左右的耕地的收益才同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基本相当。

  政策建议:完善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建立区域平衡补偿机制。

  刘发魁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粮农经济收入。我国农业补贴远低于WTO规则的绿箱补贴力度,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程度还较低,不足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此,要提高补贴标准,逐步实现按农产品全额生产成本补贴,促进粮农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要将种粮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补贴统一整合为种粮综合补贴,实现一次到户,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贴效率。要改变直补方式,要确定以粮食商品生产为主的重点补贴原则,从而使有限的资金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其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在国家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加大对粮食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奖励产粮大县的长效机制,使产粮大县真正享受到“以工补农”的政策实惠,以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三是总结推广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经验,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在河南粮食主产区优先开展建立起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试点和推广工作,使有条件的农民自愿采取有偿转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土地资源集中使用,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四是加快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国家对粮食核心区实行除补贴政策外,还应该增加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扶持,尤其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实力。

  五是建立基于发展机会成本的区域平衡补偿机制。正确处理粮食产区与销区关系,建立产、销区共同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机制。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销区之间相对稳定的购销衔接和利益补偿机制。鼓励销区与产区通过远期合约的方式,建立稳定的长期购销关系;鼓励销区到产区直接投入,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基地;择机开征粮食消费税,建立粮食生产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增加粮食调出省的农业投入。

  王吉庆:国家蔬菜标准园建设要点

   背景介绍: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发展历程

  200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命”。国务院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 提出:“研究温室种苗生产、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等设施农业配套技术;在不同区域建立工厂化农业示范区。” 科技部2001年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截止2010年12月,共批准了6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河南省现有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09年农业部启动了国家蔬菜标准园建设。2011年,农业部将创建6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其中蔬菜标准园500个(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水果标准园75个,茶叶标准园25个。中央财政专项安排3亿元 。

王吉庆在研讨会上作报告(河南省农学会 提供)

  园区建设要点:“五化”园区,提高“三率三力”

  王吉庆从园地要求、科学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五化”园区、提高“三率三力”、创新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讲解了国家蔬菜标准园建设要点。其中“五化”园区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三率三力”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抗灾保收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吉庆讲解了国家蔬菜标准园建设应着重推广的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优质多抗性蔬菜新品种、水肥一体化技术、蔬菜综合控制病虫害技术、机械化耕作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等。

  分析差距:功能定位,经济社会效益,园区特色,技术含量,组织化程度。

  王吉庆列举了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应该重视的问题。一是功能定位问题。城市近郊园区应注重发展都市农业,即国外的“假日农场”,发挥服务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教育功能;乡村园区应突出生产、示范、服务生产功能,即国外的“示范农场”。二是经济社会效益并重问题。一些园区,经济效益地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原因是产权不明晰、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术投资。三是突出特色问题。园区设施类型和产品雷同,缺乏特色,应结合当地产业基础突出特色,或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创造特色。四是技术含量问题。示范园区存在技术超前的不适用问题、存在技术落后的不适用问题。五是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

  田建民:基于中原经济区架构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坚持农业全链条产业发展思路

  田建民首先阐释了他对中原经济区要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理解,即农业生产总规模、总能力不减少,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农业增长方式可持续,生态环境友好。随后,他介绍了河南省农业全链条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包括粮食产业万亿工程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万亿工程。粮食产业万亿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100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000 万亩,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100万亩;加快发展小麦、玉米、水稻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专用面粉、速冻食品、多口味饼干等大众食品的生产规模和饲料、酿酒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特色食品;力争使粮食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万亿工程:优质肉类产品全链产业工程、优质蔬菜全链产业工程、优质棉花全链产业工程、优质林产品全链产业工程、优质油料全链产业工程、优质乳品全链产业工程、优质茶叶全链产业工程、花卉园艺全链产业工程、优质水产全链产业工程、优质中药材全链产业工程等。

田建民在研讨会上作报告(河南省农学会提供)

  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注重农业功能拓展

  田建民强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必须与“三化”协调发展有机融合。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即除农业传统的产品供给保障外功能外,注重了农业的“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着力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以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为增长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不同特色的“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当前河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田建民结合河南省延津县、社旗县、濮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践,分析了河南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标准差距过大、布局分散凌乱、创新能力薄弱、配套设施或缺等。

  他以濮阳市农业科技园区为例,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议。紧紧围绕高档花卉、绿色蔬菜、优质高产粮食三大产业发展,兼顾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按照“完善、规范、优化、提升、创新、引领”的总体思路,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创新、孵化、集成和示范,努力把园区建成“四基地四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明显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先导区、科技支撑国家粮食核心区优化农业结构与发展高效农业的示范区、科技支撑中原经济区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试验区。 

  张传伟:创意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猪疯了”到“糖高宗”、“豆你玩”,再到“姜你军”、“蒜你狠”、“棉里针”、“苹什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的农产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刺痛国人的心。“农业问题在哪里?技术棚架?政策?观念?”,张传伟用这个问题开始了他的精彩报告。

  在分析了中国农业面临的技术棚架、政策棚架和观念落后等问题后,他指出,农业是综合型的生命产业,农村是孕育现代化农业的地方,有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中国的农业才会有活力。

张传伟在研讨会上作报告(河南省农学会提供)

  现代农业与新的农业经济形态

  现代农业是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类型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低碳农业等。

  今天的农村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等各种经济形态的交错与混合,其发展理念与以前已经有了根本性区别,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业经济形态,比如:新田园经济、生态(庭院)农业、休闲农业、新产业复合体等。

  创意农业与田园文化

  把传统农业利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将政策、文化、艺术、经济、社会、人的创造力等各项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变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财富。

  创意农业的特点是:传统农业消耗的是自然资源,创意农业消耗的是人的智慧。创意农业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没有科学技术传统农业无法突破,没有社会科学农业经济还有很大潜力挖不出来。

  张传伟讲道,产量不是农业的全部,应树立产量型农业、质量型农业、效益型农业、美丽的农业、生态农业等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意农业观念。

  他以信阳红茶的发展为例,讲解了创意农业发展不可低估的作用。2000多年来,没人想到在河南信阳炮制红茶。没有人会料到,到了2010年,信阳能突然冒出一种新特产,而这种产品的年产值有望达到数十亿元。显然,这是一件大事,非常创意,非常手笔,非常功劳。

  有学者指出,“田园文化”是都市农村经济的未来形态。它实质上是各种经济形态的一个集结点。 农业向加工业和休闲业发展,成为穿透和衔接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混合产业; 知识经济从空间上向郊区延展,活跃在其中的人,将是新经济理念的创造者、实践者,包括新型农民。

  创意农业与新田园经济的学界观点

  张传伟向大家介绍了当前学界对创意农业的一些主要观点。

  观点一:都市人的回归乡村,成为现代社会的医治系统之一;

  观点二:新田园经济,不再只是为都市活动提供粮食、原料,或作为都市居民短期休憩的花园,而是要让乡村与都市互为生命共同体,将乡村源源不断的旺盛生命力提供给都市居民,反之将都市文化、能量与信息等注入乡村。

  观点三:新田园经济,不仅是单向的将优质农特产品运销市场,同时更融入当地农村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特色形成观光休闲的卖点,反向将消费者吸引到农村,开发观光游憩活动所带来的附加效益。 这是一种以活络区域的新型旅游,它藉由现代文明对农业、价值观与生活型态的重新审视,尝试调和人生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冲突,以创造兼容并蓄与成熟的“新旅游文化”。

  观点四: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张传伟建议:拿出20%的土地搞创意农业,提高效益;拿80%的土地种粮,确保粮食安全。

  最后,张传伟深情地说:农业很美,农业很有魅力,农业也很有效益,创意农业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省科协、省农学会供稿)

  


   
上一篇:2011年十四省市热处理暨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热处
下一篇:中法专家学者郑州研讨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 Copyright 2000-2014 www.nmgkjzx.com All right reserved.
内蒙古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www.nmgkjzx.com网址 网站地图